吉县站王副站长对考察组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吉县站团队首先深入吉县站蔡家川核心观测区,重点调研了黄土高原特色的嵌套流域森林水文生态效益试验场。在7个不同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试验流域现场,详细查看了降雨径流长期自动观测系统、泥沙采集设备的运行机制,以及坡面径流小区的观测设计方案,对吉县站构建的“流域-坡面-样地”三级监测体系进行了系统学习。
随后,考察组前往红旗林场基地,实地考察林内综合观测塔的监测参数设置、水土保持示范小流域的治理模式,并观摩了径流中泥沙含量自动检测系统的实操演示,对其在土壤侵蚀动态监测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深入交流。在交流环节,张恒站长结合大兴安岭站的发展实际,介绍了站点在寒区森林生态系统研究中的核心定位。郝帅副站长就大兴安岭站在数据信息化建设中的实践与困惑进行了说明,其构建的数据信息系统平台已实现土壤、植物等样品数据的整编入库与数字化管理,但在跨尺度数据整合与共享方面仍需完善。双方围绕“长期观测数据质量控制”“极端气候下生态要素响应监测”“野外站开放共享机制建设”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形成多项共识。考察尾声,张恒站长表示,吉县站在近五十年发展中形成的精准观测体系、成果转化机制与开放管理模式,对大兴安岭站破解寒区生态观测难题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张恒站长表示,吉县站在黄土高原植被恢复与水土流失治理中的长期观测经验、嵌套流域监测技术及农林复合经营示范模式,为大兴安岭站完善寒温带森林生态监测网络、强化科研成果落地提供了宝贵借鉴。此次考察不仅深化了对不同气候带森林生态系统观测规律的认识,更搭建了跨区域学术合作的桥梁。双方已就数据共享、联合攻关、人才交流等方面达成初步合作意向,计划在多领域开展后续合作,为两大国家级野外站搭建了经验共享与协同创新的平台。下一步,大兴安岭站将结合此次考察收获,进一步完善寒区生态观测技术方案与管理机制,为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双碳”目标实现及冻融灾害防控提供更坚实的科技支撑,持续为筑牢北疆生态安全屏障注入科技动能。